
9天前(这篇文章始于2025/1/9)赶在2024年的尾巴,在元旦前的几个小时,写了2024年的年终总结。其实并不全面,因为赶时间,所以不全面、不彻底,所以可能在春节之前,希望能有机会给自己的2024做一个全面的总结,更有意义的总结,能找出问题、总结经验的总结。
写完总结,照例应该做做新年度的计划,迟迟不能开始写,是因为遇到了“选择迷茫”。提起‘迷茫’,多数时可能是因为没有方向和目标才容易出现。
提起‘选择’,又多是配以‘选择困难症’。
而我现在遇到的,是“选择迷茫”,这里特指工作事业方面。
从去年(2024年4月)入职当前公司(F公司),已经8个多月了。从创业十几年到再北漂进入职场,我并没有把当前的工作当成一份纯粹的工作。
从需求方面讲,一份只能拿工作工资收入的工作,并不能满足我对于资金的需求。
从习惯方面讲,创业十几年的心态,不会那么容易转为只满足于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,无论是付出和收获,都和之前形成的习惯格格不入。
进入F公司之初,觉得这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公司。公司成立了20多年,有着耀眼的头部客户案例,无论是高校行业、医疗医院行业还是文旅文化博物馆、或是500强客户,案例足以体现实力。
逐渐,我了解到确实没有太过完美的公司。虽然不至于用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这么丧的话来形容,但公司内部的僵化、木桶之短板理论、产品创新能力弱、激励不足甚至暮气沉沉,都逐渐暴露和体现出来了。
周围的同事入职时间长的已经十余年,甚至已经有的开始拿退休金了。暂时没到退休年龄的,也会经常计划退休后的生活。这其实也正常,每个人的境遇不同、压力不同,整体公司可能除了老板和我,没人有什么压力,当前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就是一眼看到退休。
而我不行,我没有办法来满足当下。虽然我也会经常觉得挺满足:整个2024年每个月能有收入、有希望,对比2023年的各种打击和骤变,确实是解决了个人的温饱问题。但是,这就够了吗?肯定不够。
之前公司的销售模式多数是“坐商”,坐等老客户、转介绍和慕名主动来的新客户,而我因为初来乍到,只能凭自己去杀出一条血路:通过投标,去抢标。
具体的数据分析在上篇文章里算是全面的有过介绍,刚刚10%的成功率对自己和公司都是一种激励,导致老板让其他的销售同事也向这条路来看齐,甚至安排了具体的量化任务,多数人还是‘怨声载道’的,觉得这是沦落为了从垃圾堆里找吃的,话是有点糙,理却是那么回事儿。
也许是我自己太过‘勤奋’,同事们开玩笑的说,让我给别人一点活路。其实是太高看我了,我没有老客户加持,只能去比别人多努力。因为住在公司,没有通勤时间成本,所以睡觉之外,全是工作,工作活跃度自然高一点,但也真是没办法,我需要努力来给公司创造价值,以此来获得更多的回报。
中标之后,我从身兼驻场项目经理,到亲自做前后端整合的项目开发;从销售岗又转了其他三个重要的开发项目的项目经理,又要因为其中一个项目的开发人力资源紧张,甚至有了要一人担下整个开发团队的任务的‘疯狂’想法。
抓住一切机会,什么都想做,什么都想做好,是对,还是错?
公司的本职工作层面首先要做好,已经身兼数职;
个人提升方面,去年下半年折戟系软考的系统规划师,今年的软考高项不能再输了;除了高项,层出不穷的新的开发技术自己也是念念不忘,一直想着追上、跟上最新的技术步伐。
以上两点是为了随时做好准备抓住可能会出现的一切新的机会,在公司的平台基础上,实现二次创业的梦想。
最近在火车、地铁上的闲暇时光,在追一本《创业时代》,其中做减法的原则也给了我深深的触动,做减法,集中一切能力、热情、火力,去突破一个点。
我应该如何减呢?
我开始放弃一些成功率比较低的投标项目,把上班8小时全部用在工作上,下班时间全部用在提升个人能力方面。
工作层面,尽量减少噪点,对自己没有直接影响,甚至直接影响相对少的事务都要交给团队去做。
个人提升方面,每年两次软考不能减;当前的技术栈不能放弃,主攻AI方向吧。
好了,2025年,就聚焦以上几点吧,不能想太多,不能总是想,方向也可能随时修订,但目前就先这样确定了。
2025年,好好工作,好好珍爱身边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