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现在有多卷?48万的项目,我们最终报价37万。
以为这就是最低了?某国企居然报价36万。
投标前,我向老板申请最终报价40万,没批准,让我报44.X万。
开标现场没在北京,让同事小赵代我去的,他在前方现场,我在后方遥控。
开标后小赵传来消息,一共3家参与投标,首轮报价分别是47.X万(某国企A)、47.X万(我司)、43.X万(某国企B)。
首论报43.X万的某国企B让我有点惊讶,这首轮报价就比我们最终报价要低。
稍微一分析国企A和B,结合两家的中标记录等情况,基本可以判定这次运作项目的是A公司。
北方招标活动在评分标准有个特点,尤其是这次招标,主观项有4项,每项分三档,即使是最好的第一档,分数也只是一个范围,例如15~20分,给了评委很大的主观权利,也给了控标很‘自主’的权利。每项少给一分,4分的差距轻松拉开。
感觉中标无望,又对于这种操作手段深感无力、无奈、无语,所以临时想改变最终报价,由预算48万首次报价44万,改为最后报价37万。
只是为了表达一下愤怒吧,让控标方难堪一下:37万报价不中标,反而让47万的中标。而且在方案上,我们无论从内容还是篇幅,都是远超47万的控标方。
改最终报价,要不要告诉老板?
老板当时在外边开会,只能线上沟通,之前我申请40万都没批准,申请37万会批准吗?
如果不告诉老板,我直接让小赵改,也是可以的。反正中标希望不大,老板也不知道。
但如果中标了?
要不要请示老板?
如果不请示,最后老板会怎么想?
哪怕中标了,老板会怎么办?如果我是老板,我会怎么办?
最终,我还是请示了老板,老板居然批准了,就报37万。
报了最终报价,小赵从评标现场打来电话,说评委有问题要确认。确认的问题主要是明确了招标需求中之前没提到的要求:要求全包三级等保,三级等保的测评费用、需要的硬件、安全产品等。
这些新增的费用七七八八下来,差不多20万左右。
怎么办?
这意思很明显,要劝退我们,劝我们把最终报价提上去。
只给了5分钟考虑的时间。
需求答应了,报价也不改,脖子就是硬。
结果没有想到,国企B公司,最终报价居然是36万,比我们还低1万。
这市场已经卷到这种地步了吗?以前真没有遇到这种情况,都已经红了眼了吧。
开标结束后,国企B公司还和我们公司小赵打趣说,你们北京公司这么远还来抢这个项目。
这算远吗?2个小时高铁的时间。
北面到呼伦贝尔,南面到厦门宁波,西边新疆乌鲁木齐都没觉得远。
从开标结束到现在已经有几天的时间了,开标结果一直没公布。我有点担心我们会中标,如果中标,这个项目可真是比鸡肋还鸡肋,已经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了。